close

我覺得這兩本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但是想先來談談「窗邊的小荳荳」這本書,

作者是黑柳徹子,故事中的小主角是作者本身,

她以回憶的方式敘述,以當年小學生的身分來看巴氏學校的一切,

而為何要進入這間學校閱讀,也做了交代,

原來小荳荳被退學了,不得已轉到小林校長一手創見的這間小學校來,

無疑的巴氏學園裡的許多學生都是在外界適應不良的孩子。




小荳荳在這間學校碰見各式各樣的孩子們,

但是彼此之間就如同親人般的融洽,

我想這得歸功學校老師的功勞,

他們讓孩子們無形中學到了愛、尊重、包容,

校長也充分了解到每個人的個別差異,

就連斥責老師的舉動也考量到場所是否適宜,

我想在當年的日本教育界是很難想像的,

老師和學生就好像朋友般的關懷,

無論是小荳荳或是其他的小朋友,

在校長的眼裡都是好孩子。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

在孩子們的小小心靈裡起了莫大的作用,

讓他們覺得我和其他學校的孩子都一樣,

甚至還有些許的優越感,

因為這是間充滿自由的學校,

在現代台灣的各小學能找的到上午上課,

下午自由活動的小學嗎?

孤陋寡聞的我找不到,

能自由選修自己喜愛的課程嗎?

我想在大學的日子裡差可比擬,

巴氏學園培養的是具有自由心靈的孩子,

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僅僅是旁邊的協助者,

學園裡真正的主角是學生,

能讓他們從嬰兒爬行漸漸的鼓勵他們能自由行走,

校長給了孩子們應有的信心,

就黑柳作者而言,

如果當時沒有進入巴氏學園,

就沒有今日的黑柳徹子。




巴氏學園是由一輛輛大客車所建構而成,

就學校建築來說,好像災區裡的臨時貨櫃屋組成,

這樣的設備反而能引起學童們的興趣

,可以說是一個大教具,學園仍然有它的課程,

仍然有運動會,經由巧妙的設計,

每個人都能盡興而歸,下午的散步時間,

正是老師們給予機會教育的時段,由這段時間能了解彼此,

想想自己該如何的做,學園的畢業生都很懷念這段美好的時光。



接著我想再來談談夏山學校的這本書,

作者是尼爾先生,他本身是夏山學校的校長,

藉由管理這樣一個學校,提出了很不一樣的看法,

認為一般的學校把人生的基本都忽略了,

所學的語文、數學、歷史,不能使一個家庭有更多的愛,

不能使孩子們沒有壓抑,也不能使成年人有精神病。

這隱約的談到教育必須從小做起,

不能忽略了環境對人有很重大的影響,

所以夏山不收年紀太大的學生,

因為已定型的東西要再來改變是很困難的,

這本書對於學校制度的描述較多,口氣較為嚴肅,

我想身為一位校長他的壓力要比作為學生的要大的多。




夏山所培養的是一個自由人,而不是頂尖的工程師,

能夠快樂的工作和積極的學習,他認為讀書雖然重要,

但也因人而異,畢竟行行出狀元,

然而在他的教育經驗中也曾有過失敗的的例子這並不能改變他的教育熱忱,

只是有些許遺憾用愛和自由未能即時的發揮治療的作用,

或許有人對他的學校提出質疑,

然督學的報告書卻指出該校是間不受考試限制的傑出學校,

千里馬果然也須伯樂賞識,夏山對日本的教育很有影響,

這是否對後來創立巴氏學園的小林校長有所啟發呢?




小孩對愛和讚許的需要遠超知識的需要,

這只是夏山學校和巴氏學園的共通點之一,

民族性的差異不能說是兩者間最大的差異,

或許巴氏學園培養出較多傑出的人才,

我想這也說明東方文明國家較難擺脫升學的束縛。

自由發展也是共通性之一,

能教育出自由兒童是學校的目標,

住宿的夏山學校,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覺得更為重大,

因為他取代了父母親的角色,面對問題兒童的破壞,

我想是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所難以負荷的吧!




教育改革除了吸取他國教學經驗外,

也得發展出本身的特色,

愛心與耐心的建立我覺得比老師們的本質學能重要,

不論巴氏或夏山的老師,皆具教學資格外,

我想他們亦十分認同學校的教學方針的確能引領學童走向康莊大道,

校長對老師們也很有信心,小學校的教學成果變的很好,

師生間的心路歷程值得我們借鏡,

能使學校適應兒童而非使兒童適應學校,

試問學校還需要圍牆嗎?讓學校成為學生真正生活的一部份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