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學生之前,

必先了解學生。

在孩子的世界中,

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來看待事情,

老師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來了解他們的世界,

試著去改變、適切的給予支援,

並引導他們走向正途,

和現實的世界作融合,

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極大的愛心,

但絕不能忽略教學的技巧往往可使事事半功倍。




許多有理想抱負的老師們,

對於教育工作充滿失望與抱怨,

用盡了努力,

換來的是自我的頹廢喪志,

整個教學建立在彼此的不信任,

師生關係常處於對立的狀況,

如何能對孩子們施以言教、身教、甚至境教呢?

教育上講求的是有技巧的態度,

而非理論概念,

適當的溝通可以變化教育,

可以豐富孩子的人格,

幫助老師處理不同的狀況與心理問題。



老師的不知變通,

用教條式的方法對待孩子,

這會讓孩子失去活潑與創造力,

對社會產生不公平的偏激想法。

要讓學生安靜下來,

不需要使用暴力與恐懼,

學生之所以不想上學,

就是因為學校不但不有趣,

而且令人感到害怕,

儘管老師的用意是好的,

希望學生能多讀書,

但這會扼殺學生多元的智慧發展,

淪為一架只會唸書的讀書機器,

對於事情看法永遠只是唯一,

難以接受其他的意見,

因為從小我的老師就是如此。



對於學生所面臨的問題,

老師要以同情的想像來思考,

讓孩子們認為老師是和他們站在一邊的。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孩子願意將困惑與他人分享,

這表示對老師有所期待,

希望能得到啟發,

老師就事論事的無須涉及其他層面,

以免造成學生不當的聯想;

每個老師都會遇見教室裡吵鬧或是學生不守規矩的情況,

生氣的表達頓時是一種藝術,

這也是種對事不對人的態度,

要讓犯錯的學生知道這樣的行為會讓人難過,

可以增加下次再犯錯的自制力,

也保全了學生的面子,

不讓他在其他人面前難堪,

學生心裡相對的會尊敬老師。

 

邀請孩子合作的手段,

可以說是一種軟性的訴求,

因為教與學是雙方面的事,

在融洽的氣氛裡學習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為了不想破壞師生的和諧,

同儕間會以道德勸說的態度,

協助老師維持班級秩序,

這時老師的糾正,

不須去冷潮熱諷學生,

學生甚至會要求老師的指導,

師生間彼此產生互信的關係。



開放式的教育,

老師對於學生的問題感到重視,

但不急於幫忙輕言的撫慰可帶來無比的放心,

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做看,

嘗試著自己解決困難,

就好比說是給他一條魚,

不如給他一根釣竿的道理是相同的,

人往往是由困境中成長,

在溫室裡的花朵則不堪風雨摧殘的。

教師簡明扼要的談話,

可以加快教學的進度,

學生容易抓到學習的重點,

長篇大論常讓學生無所適從,

模糊了焦點,

無形中影響孩子發表意見時會發生偏離主題、不知所云的問題,

也失去學習的興致。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要了解當下孩子喜歡什麼,

盡量的投其所好的將課堂上的東西與他們的興趣作結合,

消除他們對不熟悉的事物所產生的焦慮,

學生的學習成果也許不如預期,

避免讓他們感到挫折,

不愉快的經驗會影響往後的學習動力,

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信,

如果讀書不再是件苦差事,

學校老師的教育就真的成功了。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尊,

都需要被重視,

不要將關愛的眼神多集中在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

要公平。

平息憤怒、化解衝突,

讓孩子學習如何控制自己,

鼓勵他們參與班上事務,

班級的經營是靠大家來參與,

以學生為中心,

團體生活的體驗可以讓學生為出社會作準備,

老師對於學生興趣、專長的了解作成資料簿,

一方面因材施教,

一方面同學間藉著舉辦活動可以彼此互相觀摩。

組成兩三人一組的學習搭檔,

相互扶持,

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是為教師分擔心理諮商的工作。

教師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做問題的診斷,

引述某某人的意見,

這樣子可讓學生相信整個過程是客觀的、有說服力的,

不要以武斷的態度揣測學生的行為,

適時的予以誘導,取代懲罰。

傾聽,讓孩子發洩,

往往能得到事情的真相,

要了解孩子的心思,必須贏得他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